《客家女》 罗映球
在中国现当代版画史上,地处粤东北的兴宁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由鲁迅先生倡导新兴版画运动而产生的中国近现代首个革命美术团体“一八艺社”,13名成员中有5位是兴宁人;此后,木刻版画在兴宁长盛不衰,乃至于出现了像罗映球这样堪称“中国现代版画编年史”的大家;而在2017年的广东省版画展上,兴宁一个县级市就独占了十分之一的名额。
因此,当广东着手“新兴木刻版画博物馆”筹备工作之际,近日,“兴宁·抗战木刻”研讨会、版画家罗映球故居挂牌仪式、“罗映球版画奖”颁奖典礼等一系列活动在兴宁市举行。这也是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的一次重要活动。透过本次研讨会和罗映球先生的个例,可以一窥广东在版画创作上的力量和成就。
《逆水行舟》 罗清桢
《完工归来》 罗映球
他们,都曾得到鲁迅先生关注
中国现代版画可谓是现代中国美术中最具革命性、战斗力和开创性的一门艺术。在“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上,新兴木刻运动作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备受人们的关注。而当中的兴宁籍版画家群体,又显得尤为突出。
1931年8月22目,鲁迅先生邀请日本版画家内山嘉吉在上海举办中国第一期木刻讲习会,这标志着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兴起。考察其成员,可以发现,“第一代战士”罗清桢、陈铁耕、陈卓坤、张慧、钟步卿、黄山定、邓启凡、罗映球,以及稍后的王立、荒烟、张运辉等著名版画家,都是兴宁人。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兴宁日益形成了“中国南方版画之乡”的历史地位。而在“第一代战士”中,很多都与鲁迅先生有过直接频繁的接触,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作为中国第一个革命美术团体——“一八艺社”的组织者之一,陈卓坤很早就得到鲁迅先生的指导,走上了以木刻创作活动为主的革命美术活动,并于193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鲜为人知而弥足珍贵的我国第一幅鲁迅像就出自陈卓坤之手,可见他和鲁迅先生关系之深。
陈铁耕1932年冬在上海参与组织了“野穗木刻社”“M·K木刻研究会”“春雷美术研究所”及“野风画会”。他联合江丰、艾青、野夫等进步木刻家举办画展、印刷抗日画报、抗日传单,援助东北义勇军抗击日本侵略者。因此,陈铁耕很早也得到鲁迅先生的教诲和赏识,他的《母与子》《殉难者》等17幅版画被鲁迅推荐去法国参加“革命的中国新艺术展览”,是参展的作者中作品最多的一位。
另一位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先锋罗清桢,在1930年2月,与陈铁耕一起听了鲁迅先生关于“近代美术思潮”的演讲后,被激发了从事木刻创作的欲望。1933年7月,他将手拓自印的《清桢木刻画》第一集寄给了鲁迅,鲁迅先生收到后,立即回信给予热情洋溢的鼓励。从此,他俩开始了频繁的书信往来。在《鲁迅全集》中,收入了致罗清桢信达20封之多,是现代版画家中鲁迅复信较多的人之一。罗清桢的艺术成就备受鲁迅先生推崇,他曾有这样的评语“擅长木刻的,广东较多,我以为最好的就是李桦和罗清桢”“罗李二人,其技术在中国是很好的”。1934年1月,鲁迅为了把中国现代版画推向世界,挑选了中国青年木刻家的作品58幅,在法国和苏联展出。罗清桢的《挤兑》等6幅及他的松中学生的5幅,几占全部展览作品的五分之一。
传承:接力精神值得点赞
更难能可贵的是,兴宁籍的杰出版画家不是一个几个,而是一代接一代地群体涌现,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鲜见的文化艺术形态。
在兴宁的前辈版画家中,罗清桢虽然英年早逝,但他是最具代表性、在我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刻版画家。为更好传承兴宁版画,1980年,罗映球倡导成立了兴宁市第一个版画组织“清桢版画会”。此后,罗映球与全体会员们牢记鲁迅先生“地方色彩也能增加画面的美和力”“有地方色彩的才有世界性”的观点,深入现实生活,创作出大量品种丰富、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健康向上情调的版画作品。1991年,因为在版画领域的杰出贡献,“清桢版画会”会长罗映球和“清桢版画会”顾问王立荣获中国新兴版画贡献奖。
21世纪以来,兴宁版画界依然保持活跃的态势。目前,在世的兴宁籍版画作者中,中国美协会员和省美协会员共有65位,市级美协会员中长期从事版画创作的有一百多位,活跃在美术界的版画爱好者有一千多位。
在兴宁文化馆“罗映球版画奖”颁奖现场,陈列了二十位获奖青年版画家的作品。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广东省美协专职副主席王永看过以后,都深表意外。梁江说:“其他地方的版画之乡,作品往往都带有民间味道、地域特色,但兴宁的年轻人创作的版画,如果拿到广州美术学院等高校去,和其他老师、学生们的作品相比,几乎看不出差别。无论是格调、品味还是形式、语言,都走得很前。这表明在兴宁这块土地上,从罗清桢到罗映球以至于新中国成立后的这几代人,他们都有一种接力精神,在创作上都能与时代同步。”
王永也谈到,在“罗映球故居”揭幕时,他突然领悟到,像这样一位版画大家,一辈子坚守在教学第一线,这是兴宁版画界代有新人出的重要原因。“罗老的学生们都会不同程度地继承他的精神品格,代代无私相传,兴宁的版画之火才能这么旺。”
罗映球:开启“第三条艺术路径”
作为一名一辈子安居兴宁教书育人的版画家,罗映球的创作历程和成就,的确令人惊叹——他是现当代中国坚持木刻实践最长时间的艺术家,也是中国绝版套色木刻的最先实践者,他还是一位留下版画作品数量最多的中国艺术家。
1914年,罗映球出生在兴宁宁新大路村罗屋,受到同乡著名版画家罗清桢、张慧的影响,走上木刻版画艺术创作的道路。但和罗清桢不同,罗映球没有到上海求学过,他的正规教育最高为兴宁县一中。新中国成立后,他也没有担任过美术界任何重要的领导职务,但却创作了上千件反映社会生活变迁的木刻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刻制的版画作品千余幅,其中《百牛图》《嘉应风光》更是鸿篇巨制,作品长度达10米以上,创我国版画乃至世界版画之最。
梁江表示,罗映球每个时期的创作都能体现那个时代的特征。自上世纪30年代的欧化倾向,到40年代的民族风转变,从50~60年代的雅化趋势到80~90年代的风情表现,罗映球的创作道路几乎同中国新兴版画的发展同步,映射着我国木刻版画的技法发展与风格演化的轨迹。他的作品可以说是一部中国现代版画的编年史,为新中国几十年的社会变迁创造了一份原生态记录。同时,罗映球还被称为新兴版画“第三条艺术路径”的典型,他的作品罕见宏大叙事,多为寻常事物,着眼于表达乡土民情,感情真挚、平易近人。在他的作品中,人们能够亲切地感受到兴宁的大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
梁江和原广东美术馆副馆长、同样主管典藏的江郁之还揭秘了当年争相征集罗映球作品的“竞争”故事。梁江表示,江郁之眼明手快,在罗映球先生逝世后第二年,就为广东美术馆收藏了五十件作品,弄得他都有点着急了,也赶快行动,最终为中国美术馆“抢”到了180件作品和23块木刻原版。江郁之则表示:“在征集罗映球的作品时,我才发现,兴宁木刻版画家这一个群体太重要了,后来就扩展到罗清桢、陈铁耕、荒烟等人的作品收藏。”
正是基于这样的成就,在2013罗映球百年诞辰之际,为表彰其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国美术馆为其举办了“铁笔如椽——罗映球版画艺术展”并举行了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出版了他的专著,将其展览列入20世纪中国美术收藏奖励专项计划,同时列入2013年中国美术馆的重点展览项目,还为其在中国美术馆网页上建立了永久性在线展览。(广州日报 文/江粤军、廖筠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