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1日11时23分,长征五号B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将“天和”核心舱顺利送入太空预定轨道,中国正式步入空间站时代。伴随着火箭扶摇直上,在指挥控制大楼的“快评间”内,火箭飞行状态快速评估工作正在紧张进行。现场,一位戴着眼镜、脸盘清瘦的青年航天人,正认真观察着电脑屏幕上不断变化的关键参数,嘴角不时扬起成功的欣喜。他叫李礼航,来自广东梅州,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测控系统工程师,此次任务中,负责对场区遥测系统工作进行质量监督和提供技术支持。
火箭飞行遥测:我们就是“千里眼”
此次任务,李礼航跟岗学习发射场测控技术总体工作,参与了测控总体技术方案设计、技术状态协调和质量把关等工作,为承担好后续空间站建设系列发射任务做准备。
火箭起飞后,要如何了解火箭的工作状态呢?李礼航介绍,因为火箭在空中飞行,只能通过遥测的方式来实现。箭上测量系统会收集不同类型的测量数据传回地面。“我这次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火箭起飞段第一手遥测数据的接收,并把数据转发给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处理显示,将火箭上各个部位的运行状态形象明了地展现出来,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详细的数据,为各级指挥员提供决策信息。”
反复测试验证 任务总体顺利
随着文昌发射场开始密集执行火星探测、空间站建设等重大航天发射任务,2020年初,李礼航被调往文昌发射场工作。“这次任务我们做了很充分的准备,前期反复验证、反复测试了设备的匹配性和可靠性,反复确认与数据处理中心的传输通道畅通,并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异常状况和相应的处置办法做了预案,所以我们对于圆满完成这次任务有充足的信心。”
李礼航介绍,为确保设备匹配性,他们仔细查阅对比任务资料,然后制定遥测信号捕获跟踪方案,调试地面设备各项参数,以保证遥测信号捕获跟踪稳定、数据接收完整,同时就测控系统的协同性进行了专门的训练。“因为训练准备充分,所以这次任务总得来说比较顺利。”
人如其名的广东“星”青年
人如其名,李礼航是名副其实的广东“星”青年。“我在广东的学习成长充满了美好回忆,这是一生的财富。”谈及家乡,李礼航充满了浓浓的感情。1987年,他出生在梅州大埔县,一个山清水秀的革命老区。“我从小到大都在大埔县学习,直到高考后才去湖南长沙求学。我非常怀念家乡的一山一水,记得小时候走路去上学的路上有野花、果树和小鸟,有田野、小溪和石桥,有村庄、乡亲和问候。初中在学校寄宿,我在教学楼的天台上看朝霞、夕阳和星空,在教室里听风声、雨声、读书声;高中我在百年老校里学习现代化知识,语文老师抑扬顿挫的阅读和数学老师简洁明了的逻辑都深深影响了我,我还和许多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谈及自己的岗位、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李礼航脸上溢满了幸福满足的光,“感觉自己是幸运的,圆了儿时的梦。”“能从事航天事业,是我从小的愿望。”他说,小时候,夜晚看着满天的繁星,经常会想:这些星星在多远的地方?2003年,他刚上高中一年级,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航天热潮席卷全国。“那是我国第一次实现载人航天,我们也跟着兴奋和自豪,当时心里,还特别幼稚的想,在太空的飞船上,就可以离星星更近一点吧。后来,随着天文知识逐渐丰富,自己也渐渐明白,地球之外有着浩瀚的宇宙等待我们去探索。”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向往航天、热爱航天的情愫就埋进了李礼航的心底。
寄语广东学子:感受美好是前进的动力
2017年底,李礼航博士毕业,正值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他因缘际会般地来到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入职中心技术部成为了一名系统工程师,从事测控技术相关工作,并参与执行了多次北斗三号卫星发射任务。期间,为了实现航天发射过程中火箭残骸的快速搜索回收,他积极参与到中心“火箭残骸信息处理与发布系统”的研制工作中,完成了大量火箭残骸落点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了残骸分布范围和评估模型,提高了该系统对火箭残骸分布范围预测的准确性。
“从高中时的‘见证者’变成如今的‘参与者’,感到自豪的同时,更感到责任在肩,我会用严慎细实的工作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尽好自己的一分力量。”李礼航说。谈及对广东学子的建议,李礼航说:”“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安排,所以我没有什么建议,我想和学子们分享一个成长感受:用心体验身边的一切美好,那是不断向前的动力。”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