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客家人“入年价”的那些事

mz168 2018-2-9 23:02:00
     0

百节年为首,“过年”一直是汉文化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崇尚传统的客家人,“春节”更是促进亲情不可或缺的节日。


客家人过春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正月初一至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年假”按谐音有多种记法,或称为“年价、年架、年界、年挂”等等,农历十二月廿五日开始为入年假,正月初五晚则称为“出年假”。如按“年假”理解,则是指旧时农户不用做农活的的休息假期。

【入年假】


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假后,农户都暂停下田工作,专心致志筹备过年事宜。家家户户开始囤积木柴、食油及过年食品,采购猪肉、鸡、鸭,炸豆腐、蒸年糕、做米粿等,还要将水缸盛满水,米缸装满米。尤其是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清洗门窗、地板、家具、锅碗杯盘等,叫做“打火熏”或者叫“打弹煤”(“弹煤”即火烧烟熏后的灰尘),男女老幼还要理发、淋浴换上新的或清洁的衣裳,干干净净过新年。在此期间,左邻右舍之间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


自入年假后,邻里亲戚之间,就可以开始拜年活动了。提上些许柑桔,走家串户,互道平安,也是客家人一种约定俗成、增进情谊的方式。


【出年假】


部分地区会在正月初五傍晚或晚上鸣放鞭炮,以示“年假”将出,称为“出年假”,这天之后,出门的人就又整装待发,继续新一年的努力工作,幸福生活。有农活的人们也在这天之后整理农具,卷起裤腿,下地干活,期待新一年的丰收与喜悦。


“年假”是客家人对“劳逸结合”的一种理解与人性化规定,并由此形成约定俗成的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的行进中,年假的出入更多地已成为一种口号,而形式则日渐式微,这也是大部分传统文化习俗的正常发展现象。

阅读 22585
收藏

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