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兴宁这座建筑,见证了客家与潮州200年的情谊!

mz168 2019-4-17 13:48:50
     0

有那么一座建筑

见证了客家与潮州200年的情谊

初春的梅州兴宁城区,站在西河桥头

一座潮汕风格的府第式建筑

面向宁江而立

在太阳的照耀下

雕龙画凤的门楣五彩缤纷

显得格外耀眼


▲两海会馆正门


两海会馆,位于兴宁市城镇神光路,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由当时经商的潮汕商人捐资兴建。因当时在兴宁经商的潮汕人多为海阳县(今潮州老城区和潮安区)及澄海县(今汕头老城区和澄海区)人,故取名“两海会馆”。又因潮汕地区当时都隶属于潮州府,故该会馆又俗称为“潮州会馆”。


2002年,两海会馆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兴宁投入300余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聘请古建筑专家精心修复,再现其原貌。而今,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潮客商贸文化景点,两海会馆内布展了“东征军在兴宁”“潮汕人在兴宁”等区,在新的时代发挥新的作用。

▲旧时的兴宁浮桥


如山如海闹盈盈,处处灯光庆太平。

火树银花真不夜,小南京似大南京。


明清时期,兴宁乃闽、粤、赣三省通衢之地,商贸发达。宁江为水路运输枢纽,上通东江、琴江,下达梅江、韩江,花舫、渔船及货艇往来熙攘,络绎不绝。据台湾学者陈史垣著《宁城杂唱》描述,“盐运枢纽、布匹发行与赣南一带为贸易伙伴,江西老表来兴者多以大米、烟叶、苎麻为大宗,来兴者概称到小南京去也。”


▲两海会馆精美木雕


两海会馆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1189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38平方米,为“二进式”即“二厅抱一庭”的格局。庭院向纵深重迭排列,正殿左右翼以回廊形式形成对称的四合院布局。并综合运用绘画、雕刻、文字作建筑装饰。柱梁、斗拱、托檐等构件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形象生动。举凡龙凤麒麟,花鸟人物,均精雕细琢、栩栩如生。整个屋架金碧辉煌,既美观又牢固实用。1920 年, 又由潮安、澄海两县商绅捐资重建,原建筑中的不少木雕、石柱、石门框、石雕、石浮雕、石刻等装饰性的建筑构件,被保存下来,继续使用。


▲两海会馆精美壁画


因兴宁水运可直达潮汕诸县,两海会馆兴建前后,兴宁聚集大量潮汕商人,以兴宁为中转地,南来北往,集散各类商品。所营货物北运以食盐为主、海味为次,南运则以原材料及农林产品、土特产为主。兴宁深居内陆,并不产盐,称食盐为“潮盐”,由潮商从潮州启运,上溯韩江、梅江、宁江,运抵兴宁。除直供本邑外,亦转销粤北周边地区约十几个县以及江西、湖南等地,转销量最高年达750万斤。其时,宁江河畔盐铺林立,“盐铺街”街名亦由此而来。其后,潮商以兴城为中心,先后在兴城盐铺街、西门街、河唇街等设立“过载行”“二合行”(代客买卖行),通过水陆航道,建起长短途货运网络,推动购销关系,盘活兴宁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兴宁商贸繁荣。


▲旧时兴宁街景


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最初到兴宁的潮汕移民是盐商,人数不多。两海会馆建立后,越来越多的潮汕人选择到兴宁定居,会馆也成为潮汕商人聚会议事之所,同时也是文化交流、公益、敦睦乡邻之地。


▲青年时期的周恩来


1939年至1943年间,日本侵华,潮汕沦陷,百姓流离失所。因为临近兴宁,且已有不少潮汕人在兴宁定居,数以万计的潮汕人在此期间涌入兴宁。据统计,徒步迁往兴宁的潮汕难民达5万多人,这是兴宁历史上接纳外来人口最多的一次,当时在兴城的潮汕人口占兴城人口的60%,超过了兴城本地人口。在这个时期,两海会馆自然成了潮汕难民的“集散地”。抗战胜利后,大部分潮汕人重返故里,一部分留下来定居,在此繁衍生息,成为新“兴宁人”。


▲今时兴宁市景


2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潮汕籍人在兴宁创业、打拼,为兴宁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潮汕人在兴宁安居乐业,繁衍子孙。两海会馆成为潮汕人心中的圣殿,它既是当时兴宁商贸繁华的见证,也是潮汕人与客家人友谊的产物。日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拟荐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两海会馆名列其中。

阅读 14674
收藏

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