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先民结集闽西形成民系时期,上杭就是客家先民的重要垦居地;
客家人从闽西外迁粤东等地时,上杭是最主要的出迁地和中转站。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重要民系。客家人以勤劳、坚强、崇敬祖先、爱乡爱国的精神风尚著称于世,且人文荟萃,代多旷世英才,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精华"。
客家民系是中原汉人迫于战乱、饥馑等原因,辗转南迁,在闽西原汀州府辖境内结集,形成具有自己独特属性的群体;一些汉人因出仕南方,后来在闽西定居下来,繁衍后代,也成为客家群体的成员。如今,客家人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许多国家。研究客家源流和民俗的诸多学者,都认同闽西和粤东,即原汀州府和嘉应州所属的各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地区。闽西和粤东在地理上连成一片,有客家人的大本营之称。
西晋末、东晋初年,北方处于"五湖"侵扰之中,中原汉人为了逃避战乱的苦难,出现大规模的南迁,成了流民。东晋曾于流民的聚居地,侨置州郡,可见流民的人数相当庞大。其中从中原司州(原辖治洛阳附近)、豫州等地南迁的一支,竞相渡过淮河、长江,直至闽粤赣的边境。唐代末年,黄巢领导的农民军,反抗李唐王朝的统治,反抗与镇压,宾连祸结;辗转作战地区,更是祸乱酷烈,社会动荡。先前南来避难的中原流民,再次饱受战祸之苦,迫得又向别的去处逃生,因而出现了第二次大规模的迁移。此时福建西南部原汀州府所属地境,较少受到战乱的波及和影响,是一块较为安定的桃源乐士。客居赣中北的中原流民,多从江西石城越过武夷山脉南段的隘口,来到闽西汀州府的石壁,他们越过崇山峻岭之后,心理上感到北归无望,也认同是留居在闽西山区的"客家"了。从唐末到宋末三、四百年间,中原流民大量涌来石壁,又从石壁播迁周围地域。石壁成了客家民系形成时期的结集中心和第一个中转地。
客家先民涌人石壁,还有地理上的原因。据有关资料介绍:武夷山南段是闽西北与赣东南的交界线,这是的最低隘口--站岭,距离石壁不到十公里,自古站岭就是闽赣两省主要通道。此外,石壁周围水草肥美,灌溉便利,是一片尚待开发的处女地。
石壁以社会较安定和地理上的原因,对于流亡中祈求栖身立命的客家先民,很有吸引力,因此先后纷纷涌来石壁定居垦殖。
石壁地域内有蜘蛛网般的溪河,南流的溪河是汀江的源头;由此纵深延伸的汀江两岸,它的土壤、水利和社会安定等条件都比较好,先来石壁的客家先民,在石壁和附近占据了较好位置、较易开发的地段;后来的中原流民到了石壁,希望找到满意的垦居之地,没有在石壁停留下来,继续踏上流民的征途;一些人一时无奈在石壁留下垦居,不久又离开另寻去处了。他们从汀江的源头,顺流南下,到了长汀,到了上杭......哪里较有利于他们谋生、栖息,就在那里驻足下来。他们在远离战乱中心的闽西山区,斩荆披棘,辛劳垦荒,手胼足胝,不断开辟、扩大和改善自己的生存空间,并在这桃源乐士繁衍后代。来自中原汉人的流民,有的原先是衣冠士族,有较多的文化知识;有的是稼种能手,带来了当时北方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他们留居在封闭的山区环境里,在语言上、风俗习惯和心理感情上,都较完整地保存了唐代以前中原汉民族的民风民俗与伦理素养;在艰苦颠沛的流亡境遇中,得到了许多磨练,还养成吃苦耐劳、善于克服困难等习性,因此形成了具有一种特殊属性的群体,他们就是现今客家人的先民。石壁是客家先民入闽之初的驻足中心地和由此又辗转播迁的第一个中转站。汀江沿岸的长汀、上杭是客家先民进入石壁后的主要播迁去处。汀江两岸外来客家人口的村落不断出现了。
汀江河道,滩多礁险,南宋绍定年间,汀州知府奏准汀人改食潮盐,此后经炸开河滩险石,以利盐运;山区富饶的竹木等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和运销,也吸引了更多的客家人涌向沿岸地域垦居。上杭县境内的汀江河道长度,为汀江可通航道的50%以上,而且河面宽、水流量较上游大,是汀江的黄金水段,更成为外来客家先民所向往的垦居天堂。以后,他们又向汀江两岸的腹地开发,或向广东东部各县迁移,另图发展。可以说,闽西各地长期间的持续开发、发展和走向繁荣,与客家先民和他们的传人,战天斗地,洒下大量血汗不断创立业绩分不开的。
上杭县于明代以后才有人口数字的记载。两宋时期以前因客家先民在我县境内垦居所出现的人口增长的情况,无法以史料数字去确切反映和论证;但在民间至今仍然保存的许多姓氏族谱,不乏清代以前的木刻本或手抄本,几乎都记载他们的上祖是从石壁迁来,其中不少姓氏的上杭始祖,又是这个姓氏的人闽始祖或客始祖,表明这些姓氏的祖先来到石壁后,没有在石壁或别的地方留住多久时间,有的只是路过石壁、长汀,就来到了上杭,并在上杭择地垦居。民国编《上杭县志·氏族志》记载唐末进士及第郭福安,出任福建泉州大守,后在汀江上杭境内定居,定居地被称为郭坊村,即今上杭县城所在地,是志书记载较早定居上杭的姓氏。中原汉人南迁闽西形成了客家民系,郭福安的裔孙是早期的客家民系的成员。其他姓氏:黄、丘(邱)、李、周、江、朱、伍、官、林、陈、袁、范、张、温、曾、詹、谢、龚等姓,都是宋代经由石壁迁来上杭定居。据笔者从本县姓氏族谱获知:上杭丘姓始祖丘三五郎,又是闽、粤、台的丘姓始祖,墓在上杭太拔乡黄岩米子角;南宋嘉定年间,李火德携妻奉父李宝珠,由石壁迁上杭胜运里丰朗村开基(其后裔尊称他为入闽始祖),墓在今稔田镇丰朗村;上杭张姓始祖张化孙,被尊称为鄞江(汀江旧称)始祖和客家始祖,裔孙棋布海内外,据估计有千万人左右,墓在上杭白砂镇茜洋村;上杭周姓始祖周宗贵,墓在临城镇水西渡;典姓始祖黄天禄,墓在稔田镇石牌村;范姓始祖范宁壁,墓在旧县乡石圳村;陈姓始祖陈梅山,墓在稔田镇丰朗村;廖姓始祖廖花,墓在庐丰乡立英村。他们是上杭的该姓开墓始祖,又是外迁裔孙的上祖。外迁裔孙中有返迁长汀、宁化,乃至中原故土、大江南北,他们广布省内各县,还外迁广东,广西、四川、台湾等省和海外许多国家。尚有许多姓氏的上杭开墓始祖又是外迁裔的共祖,甚或至今在上杭仍然保存他们的古墓,这有待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查实,从中发掘客家先民搬迁史的珍贵史科。
我国研究客家流源的权威学者罗香林氏,在他的专著《客家研究导论》和《客家流源考》中,根据粤东各县18个姓氏的族谱资料,都表列各姓氏在南宋末年迁入广东的迁移途径,其中有16个姓氏都经由上杭迁出的。近年在海外客家人掀起的寻根热潮中,许多姓氏在海外的裔孙纷纷组团前来上杭寻根,要求在上杭的宗亲提供氏族流源、世系等资料。如:上杭林姓外迁广东裔孙,近年先后有平远县东石镇林氏,一再组团前来湖洋乡塘尾谒拜祖墓;乳源瑶族自治县石角塘和揭西县钱坑乡的林姓后人,携带清代木刻族谱和手抄本,要求祖居地的宗亲协助寻找祖墓、提供世系衍派等资料。他们来到上杭,不仅寻根,有的为祖先修整古墓或新建纪念祖先的建筑物;有的为祖居地的文教、公益事业,慷慨懈囊;有的还在祖居地投资办厂兴业,显示出他们怀念列祖列宗,热爱先人居住地的深厚感情。
搜集和查阅我县的姓氏族谱、家乘,可以了解到姓氏的源流、蕃衍世系和外迁等情况。更有意义的是:可给各姓外迁裔孙寻根谒祖,提供宗史资料和祖根的特证--祖墓。既有利于同祖裔孙的联谊交友,也有利于进一步吸引、激发木本水源的情怀,从而更加眷念、关注、热爱自已先人的祖居地,为先人祖居地--上杭的繁荣、昌盛,同祖居地的宗亲和乡亲们携手合力,共创辉煌。
上杭是客家人的重要祖居地,也是客家人从闽西外迁时最主要的出迁地和中转站。
(袁建中 林凤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