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碧帆 特约记者 翁尚华
梅县松口镇铜琶村素有“金盘、宝盖银幡下”之美称,是一个人文历史悠久、民风淳朴、风光秀丽的客家山村。村内保存着大量完好的各式客家传统民居约58座,还有古桥梁、古码头、古私塾、古砖塔、古庙宇、古神坛等不可移动文物建筑14处。2013年,铜琶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日前,本报“镇村行”记者随松口镇工作人员来到铜琶村,去领略这一古朴村落带给人的无穷魅力和悸动。
元魁塔:依崖傍水,气势雄浑
首站是“粤东第一古塔”的元魁塔。元魁塔的建筑形制,属楼阁式八角形九层塔,高41米。松口镇党委委员温晓峰告诉记者,松口著名的风景区“狮象把水口”就在元魁塔下。顺着指示方向极目远眺,前方隔河相望的两座山峰,一座形如雄狮,一座形如大象,像两个卫士把守着梅江。而元魁塔就坐落在象山之巅,依崖傍水,气势雄浑。
从远方收回目光,记者一行进入塔内,沿内墙的154个石级盘旋而上。然而,越往上,石阶越陡,空间越窄,只得作罢,返身从塔身的一个瞭望台望去,尽管没能感受塔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惬意,但远山近水、田廓村舍仍尽收眼底,亦是畅然。
但凡古物都是有故事的,元魁塔自不例外。传说李士淳(李二何)19岁就考中秀才,24岁在乡试中一举夺得解元,但在此后的19年间,他六考六败。有风水先生指点他之所以屡试不第,是因为松口镇梅溪出口处“山川文峰欠佳”。为弥补风水不足,李二何倡议募捐建造此塔。果真,此塔成,李二何平步青云,后官至翰林编修,充东宫侍讲,教崇祯皇帝的太子读书。传说的真伪已无从考证,然元魁塔自此已成为当地人崇文重教的见证。
爱春楼:博爱从吾志,宜春有此家
千年古镇华侨众多,铜琶村的华侨自是多不胜数,便也留下了大量风格迥异的中西合璧洋楼。 孙中山先生视察松口之时居住过的爱春楼更是远近闻名。
爱春楼是清末爱国华侨谢逸桥、谢良牧兄弟故居,建于清光绪末年。记者来到爱春楼时,其内因久未有人居住,略显荒凉,但从其独有的建筑结构、精致的楼阁设计仍可见当年的盛景。走近故居,这座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吸引眼球的门楼设计,门楼的样式像一个双层的亭子镶嵌在楼房的正门口,门楼的下层和正门衔接用来遮挡风雨,上层倒像是一个伸出楼房的阳台可登高远眺。站在门楼的下层可以依稀看到门楣上写着 “爱春楼”的字迹。
温晓峰说,爱春楼之所以声名远扬,是因为孙中山在此下榻并为其题写了对联。1918年5月26日,孙中山到三河坝视察军情,尔后辗转松口探望老朋友谢氏兄弟,在“爱春楼”住了3天。临别时撰写联句:“博爱从吾志;宜春有此家”,尔后意犹未尽又写下了“爱国爱民,玉树芝兰佳子弟;春风春雨,朱楼画栋好家居” 一联,两联均嵌入了楼名“爱春”两字。
世德堂:明太子最后的行宫
到铜琶村不到“明朝最后的行宫”世德堂去看看,恐枉走一遭。世德堂是李二何当年携明太子回到松口后,意图收复大明江山,扶持太子登基而命自己的侄子李直简倾尽家资建造的“行宫”。
站在世德堂门前,望着略显小气的门楼,记者有些许纳闷:这么小的地方真有7000平方米吗?走近内里,却发现大有乾坤。世德堂并不是座单体建筑,而是由花园楼、仁寿楼、源远楼等九座主体建筑组成的建筑群。一条条形状各异的石块铺就的巷道将彼此连接相通,越往内,越有曲径通幽之感。在恍若迷宫般的乡间“皇宫”中通行,一路未见一人。偶闻人声,见一院子里,一位阿伯正用藤条编织箩筐。谈起这座建筑的历史,阿伯感叹万分:“我们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如今物是人非,许多人都搬出去了,我还是觉得这里最舒服。”
告别世德堂,我们又领略了形似挂锁的锁头屋、排云列阵式的合杠楼、侨资兴建的“中西合璧式”的华侨屋,这里的每一座古民居、每一个古建筑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韵味,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值得前来探寻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