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大埔中宪第传奇

admin 2015-8-4 20:09:57
     0

  □肖绍彬

  导读:中宪第位于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是明嘉靖年间按察副使黄扆的故居,201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扆(1514-1582),字文断,大埔湖寮龙岗人;嘉靖35年(1556)进士,初授浙江长兴县知县,后官至福建按察副使、中宪大夫等职。中宪第由黄扆晚年归乡后建造,占地3810平方米,石牌坊高4.6米,宽6.7米,由13条花岗岩石条砌成,中间石柱顶饰以石狮,外面梁匾上有“中宪第”三个大字,进士坊联为:“龙岗表树辉潜德;豸府坊开纪宪风”。整座牌坊雅观、大方,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中宪第是大埔县著名的围龙特色民居,而其中流传的不少有关黄扆的传奇故事,更为人所津津乐道。

  奇怪墙头“诗”

  黄扆是龙岗村科里村人,出身寒门,少读私塾,聪敏过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年少时走村串户卖牛血。据说一次到对面河头卖牛血,回到旧田渡口时,牛血桶不慎弄脏了当地罗秀才的衣服,黄慌忙用手去擦拭,衣服越擦越脏,罗不悦用白扇敲其头曰:“你小子就是卖牛血的命!”黄扆又羞又怒,对河神庙暗自发誓:“我如不是卖牛血的命,就让牛血桶不漂走!”说完把牛血桶抛到桥下,真是怪事——桶在河中打转,就是不会顺流而下。他跳入河中捡回木桶,从此刻苦攻读,师从名儒张先生(张先生是湖寮两位按察使黄扆和吴与言的老师),终于中举,又在明嘉靖35年(1556)高中进士。

  嘉靖年间,奸臣严嵩当道,朝纲不振,怨声载道,终于引发刚直正义的海瑞、邹应龙弹劾,嘉靖迫于众怒,亦感尾大不掉不如及时除去,遂下令对严嵩撤职抄家。黄扆因在江西平贼有功而名扬京华,故皇帝派黄扆与邹应龙共去抄严嵩之家。严府有价值连城之宝,嘉靖帝除去大患很是高兴,便把摆放在严家正堂的金香炉赏赐给黄扆。

  民间有俗语:“意外之财,安知祸福”。自从金香炉进入黄府,便引发了不少麻烦。后人观黄扆写于中宪第大门右侧下层石墙上的“诗”,无平仄,无韵律,根本不像诗,其实只是四句暗语,藏无限玄机,便是佐证。黄扆为了保住御赐金香炉,不犯欺君之罪,晚年归乡后,便把它埋于地下,但又怕突遭不测,便作“诗”于墙暗示子孙曰:户下衣厶上八,禾出日哭二口,立人七台左月,半大工用顶刀。这四句暗语历经数百年,外人如读天书。笔者日前在黄扆公二十二世裔孙仁报叔指点下,渐悟其意,藏头“诗”庐山真面目逐渐清晰起来,其大意是扆公、香器、化胎、左角。

  伤悲寡妇泪

  金香炉真的给黄家带来麻烦,也带来血光之灾,从此家中不得安宁,从明嘉靖年间至民国时期金香炉的失踪,这种日子延绵数百年,令人扼腕叹息。

  神奇的宝贝,原是严嵩家祭祖、喜庆大典之物,周围雕空为八卦八个方位标识,中为肚,直径约40公分,下为三足。烧香时肚子中有隔盘,盘香放在上面,燃烧时盖边有八卦标式孔可通风助燃,烟从旁边四周飘出,传说袅袅香烟在炉上方集中形成似“寿”字连绵不断。其实它非黄金所制,只是表面镀金罢了,但因造型奇特,且香烟形成似寿字,故价值连城。

  话说严府查抄后,严家大部分人被赐死或流放,数年后嘉靖帝崩,严家后人又嚣张起来,终于探听到祖传之宝——金香炉在黄扆府中。因当时黄在南京、北京等地任职,他们不敢贸然行动杀人夺炉。若干年后黄扆年老体弱辞官归乡,在龙岗科里村建了中宪第,黄扆知严嵩后代不会善罢甘休,另当时中宪第周围为大树密林,曾发生过老虎吃人之事,故建中宪第时为安全计,只开一个大门,俗谓“黄蜂建巢”,后楼二层并设瞭望射击孔。

  严嵩后代已铁了心,非要弄回金香炉不可,他们不辞山高路遥,也不忌石坚墙厚,数百年间劫扰不断,时有“黄府寡妇多”之说。黄扆公不但在房屋结构上增强防卫能力,还力促后人习武健身,保家护宝。如训臣公轻功了得,能用两指夹住房上滴水板在半空中行走,轻拢双腿能跳5米多高。有一次同严家后人交手中伤毙多人,怕报复遂走南洋。最后每次以黄家死男人、保炉未失而告终。

  男人保家护宝的悲壮,带给女人终生伤痛。这些寡妇持家教子,终老一生,在宏伟壮丽的中宪第中流了多少伤心泪鲜为人知,她们的伤痛延绵一代又一代,最后以金香炉的失踪才得安宁。

  两件惊天事

  在大埔以外,一般人只知茶阳饶相及饶与龄、湖寮双坑何如璋及何士果父子进士,鲜为人知的是中宪第黄扆及黄几及父子进士。黄扆之妻为了儿子中进士,做了两件“动风水”的惊天大事。

  黄副使参与查抄严嵩前,在京城结识了一位有名的国师,黄扆有七个儿子,其中几及最为聪明,可是22岁后连考进士皆不中,这一直是黄扆的心病,临终时嘱咐妻子要弄清楚到底存在什么风水问题。

  他去世后,黄家做了显赫的墓,墓碑连底座超过两米高,墓的坟塘约20平方米,墓旁有池塘叫养龙池,池旁边有一块比墓碑大的墓志铭石碑,池前面有进士牌坊,牌坊前有石马、石豹左右对立,整个坟墓范围占地约三亩,气势雄伟,墓园中有石马,故此地叫石马坪。1936年创办虎山公学时已把养龙池填废,1961年县城从茶阳迁回后出于城建需要,挖掘了黄扆公墓,在棺中只存金箔扇一把,展开弧长约40公分,扇中之字已模糊不清。据说此扇后来交送省博物馆。

  黄扆公之墓竣工后,几及公第三次去考进士,还是名落孙山。他的母亲相信“风水”有问题,为完成丈夫遗愿,特地请来风水师。先看中宪第,又到黄扆公墓察看多时,风水师已胸有成竹,他神秘而严肃地对主人说:“一不中移牌坊,二不中填坟塘。”原来建造中宪第时,黄扆公把牌坊门建在大门后作中门,中门没有超过大门,比大门低0.1公尺,比大门低不符“步步高升”之兆,另外墓坟塘深约二米,坟塘深利藏财,但阴气太重,地势低洼难出人头地,这就是后代子孙考功名之大忌。黄妻按风水师指点,中宪第牌坊门从大门后移到门坪左侧(现内牌坊基石仍在),儿子还是考不中进士,最后又把近2米深的坟塘填浅,及几公才终于考中进士。

阅读 2417
收藏

写留言